美国正在欢迎更多的中国投资者进入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近日在北京召开他上任后的首个投资论坛,主题即是基础设施建设。博卡斯表示,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修复,无论是桥梁、机场还是道路,这些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机会。
在过去几年,中国基建工程企业已经在美国市场有所斩获。今年4月,中建美国完成了对美国Plaza建筑公司收购的交割。此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一家海工装备设计公司F&G。振华重工承建了美国旧金山到奥克兰的海湾大桥的钢结构工程。
美国全国商会发布的中国在美基础设施投资报告显示,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使美国对资源产生迫切的需求,这为中国投资者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投资者可以在土木工程、建筑、建设、承包、全过程管理等多个领域提供资本、货物和服务。2013年至2030年间,美国可能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以上的新投资用于运输、能源、废水和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即每年大约需要4550亿美元的投资。
在美国全国商会大中华区执行主任王杰(Jeremie Waterman)看来,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助于实现中国在美投资的多元化,美国公司也将受益于中方的资金、资源和产业能力。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都来自公共资金。但如今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美国的基础设施工程越来越多地受到预算的限制,已经无法只依靠联邦预算和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来完成,迫切需要引入私营部门的资金。
美国全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可以参与到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个途径是作为资本的提供方。此外,中国企业还可以为美国的基建工程提供商品和服务。
但王杰坦言,中国对美国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复杂且时常面临挑战”,这些复杂的情况和挑战包括美国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对外国所有权的负面反应、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等。由于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因此中国企业在美国参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一些采购机会将受到限制。
报告显示,对于电网、石油和天然气的上中游资产、机场和港口的投资都有可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被视为高度敏感,并容易受到政治审查的影响。
美国律所Covington合伙人马克·普罗特金(Mark Plotki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项目所处的位置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是从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的道路没有问题,但如果是通往军事基地则会成为一个问题。”普罗特金在国家安全审查方面有丰富经验,曾代表IBM参与了当年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案。
作为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试图打消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的担心,他说大部分对美投资都不要经过CFIUS的审查,而在接受审查的交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否决。“CFIUS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成为问题。”博卡斯说。他坦言,有时CFIUS审查会被政治所用,“但我们需要穿过政治,着眼于经济”。
对于中国投资者在美国面对的怀疑,普罗特金说现在中国投资者遇到的情况就像上世纪90年代中东投资者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者在美国遇到的情况。他说,政客总需要有一些表态,但那些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融入社区的外国投资者将得到支持。